青年报(整版报道):这位大学教授喜爱唐诗研究唐诗共情唐诗 梦回长安三万里 何愁前路无知己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5-04-09浏览次数:10

来源:青年报(整版报道) 2025年4月9日 第A08版 青年

标题:这位大学教授喜爱唐诗研究唐诗共情唐诗  梦回长安三万里 何愁前路无知己

记者:刘昕璐




    西安大雁塔。新华社 图

    刘畅

  日常穿着喜欢旗袍;闲暇时刻会点一盏香,伴着袅袅青烟挥毫泼墨;有感而发的生活悲喜也会化作一首诗,并由此配上一段音乐或是绘画……刘畅是上海师范大学唐诗学研究中心副教授,日常教授唐诗,研究唐诗,也将唐诗的美与韵融入生活美学。


  这三年多来,她还带领学生团队致力于向青少年推广和普及唐诗,尝试将唐诗唱出来,写出来,画出来,为孩子们的心中播下诗意的种子。


  热爱驱使一路靠近


  仿佛幼时起热爱古典文学的种子就悄然播下,四五岁开始,刘畅接触唐诗,诵读“白日依山尽”“离离原上草”“少小离家老大回”这些经典之作。


  唐诗语言精练、声韵优美,即使是小小少年只能理解字面意思,也不妨碍爱读爱背,使人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激发了语言感知力,提升审美情趣。念小学时,刘畅就希望未来有一天,自己也能成为一名学者、研究者。


  初中时,刘畅喜欢和几个同学“别苗头”,大家比一比谁世界名著看得多,谁《唐诗三百首》背得多。“我从小记忆力比较一般,背不过同学,但也因此熟读了很多唐诗,篇幅较短的,总也能背下来。”刘畅回忆起往事。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曾是刘畅十分喜欢的一部作品。她从小学习电子琴,这首同名曲作为考级曲目,也弹得最熟。虽然二者之间几乎没有关联,但刘畅最喜欢对着音乐,想象这首诗的意境,当音符奏响,从引子到后续“月上东山”“水云深际”“渔舟唱晚”“欸乃归舟”等等,她总会思绪万千,充盈着对生命历程的美好想象。


  高中那会儿,电视上播放叶嘉莹先生的诗词课,“只觉得特别震撼,特别喜欢,特别感动!”刘畅感到,从叶先生的讲解中,能感受到活生生的人、鲜活的生命力。每天的课余期待就是等着节目播出。“叶先生每次讲课都穿唐装、系丝巾,家中没有丝巾,我便用羊毛围巾代替,学起叶先生的语调、动作,也从此更坚定想要去南开大学读书学习的想法。”刘畅说道。


  热爱的驱使,鼓励着刘畅奔赴梦想。后来,她顺利在南开读了本科,保研、硕博连读,也一直都在汉语言文学、古代文学专业。机缘巧合下,2019年底,刘畅来到上海师范大学唐诗学研究中心,重回到最爱的唐诗怀抱。


  浸润中再解人生意


  “唐诗的魅力在于其承载的生命力量与民族精神。”刘畅说,以前上学时,字面意思明白,但总觉得还隔了一层,怎么也不贴切。到上海师大唐诗学中心工作后,研读陈伯海教授的论著,学习了清华教授的课程,又重新回到其中所提倡和强调的“感受”轨道。


  2021年,刘畅遭受了比较大的挫折,心里特别苦闷。她沉下心,再读杜甫的诗,忽而感觉很多人生的况味能够理解和释怀了。在给学生讲《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时,刘畅也一下子读出很多以前从没有过的感受,尤其诗尾,杜甫跋涉归家,明知家中并无安稳生活,但哪怕是“共饥渴”,也要回家和家人在一起。可真到家,就是晴天霹雳:“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如果是一般人,很容易就自顾不暇,垂头丧气,甚至怨天尤人,沉浸在悲哀里走不出来,但杜甫却很快从“小我”里走出,想到那许许多多还要再有租役负担的普通人,再想到“失业徒”“远戍卒”,忧愁像山一样高。刘畅再回看自己所经历的挫折,与之相比又算什么?


  在重读唐诗的过程中,刘畅常常会被诗人感动,继而感受到生命的光照耀进来。“与自己和解,也向往一种纯粹的诗意生命体验,憧敬人性的光芒。”


  刘禹锡的那一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也让刘畅在真正了解到诗人历经磨难后的豁达而由衷地钦佩——那是一种真心希望自己为他人作嫁衣,真诚希望功成不必在我,希望大家站在自己的肩膀上超越自己,走得更远,让国家和社会发展得更好的博大胸怀和赤诚之心。


  在刘畅看来,也有人可能会想,既然同样是鼓励人,那唐诗和所谓“心灵鸡汤”的差异在哪里?其实,区别也恰恰在这里。“鸡汤”是架空背景、剥离具象生命后的空洞理念与抽象教条,而唐诗则好像刻录着活生生生命历程的留声机,甚至原声电影。


  “唐诗无法直接给我们类似‘怎样过好这一生’的答案,但唐诗承载着无数鲜活个体的鲜活感受,像镜子一样,照出人应该怎样活着。”刘畅发现,当下,很多打工人都自嘲为“牛马”,其实,不妨读读唐诗,从中就能找到与自己和解、与世界和解的密码。


  “唐诗展现着一个个曾经真实存在过的生命的人生故事,诗人们因心灵震颤而写下的文字,也必将跨越千年,拨动一代代人的心弦,引发生命的共振。每一个‘我’,也都是‘我们’。如此想来,浮生又何限‘牛马’意?”刘畅不禁莞尔。


  牵手公益播撒诗意种子


  唐诗不仅是文化遗产,更是流动的精神血脉,因此,刘畅很希望唐诗在这个时代重新“活”起来。这几年,她带领团队创办了“唐音爱心学校”,联合浦东新区恩久公益发展服务中心,落地在陆家嘴梅园党群服务中心,面向社区家庭开设“风琴唐音,寓教于游”沉浸式唐诗互动亲子公益课程。通过一年多的探索,这一校社联动的公益项目获得社会认可,并入选2025年度浦东新区志愿服务重点资助项目。


  “我们结合师范专业的办学特色,选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的研究生、本科生担任授课志愿者,开展长时段集体备课、一对一备课辅导,期待将以学术研究为基础的唐诗赏读,推广普及到社会层面,在做好社会服务工作的同时,培养学生感受、理解、讲读唐诗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将灿烂辉煌的唐诗文化以公益方式,辐射188比分直播的小朋友。”刘畅介绍。


  “5月19日是什么日子,同学们知道吗?对!是中国旅游日……”伴着窗外开得正盛的桐花,春日暖阳里,今年“唐音爱心学校”在陆家嘴梅园党群服务中心的第一场活动如期展开。志愿者小姐姐的启发性提问,将文旅主题引入唐诗学习,以唐诗曾经发生过的现场场域,结合历史、地理元素再现各地风光遗迹,学习不再局限于书本纸面,而是立足现实生活、深植于祖国的大地,同时,强调唐诗对生命的感发作用,让读诗、学诗成为生命的沟通与心灵的碰撞。


  “唐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每次公益课可能都会影响一个小朋友一生对唐诗甚至古代文学的兴趣,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也真心希望唐音润心,种下爱读唐诗的种子,也潜移默化地实现美育的滋养。”刘畅希望,以唐诗润心,在孩子们心中播下诗意的种子,也希望成年人能在喧嚣中寻得一方诗意的净土,从而走向博大的生命胸怀。


  “在此过程中,我若能尽自己小小的一份力,何其有幸。这既是发扬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也是发扬博大的生命力量。”刘畅也很开心,自己带过的几个学生已在“诗教中国”讲诗比赛中相继拿到全国性奖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莫过于当老师的最大欣慰。


链接地址:http://www.why.com.cn/epublish/qnb/html/2025-04/09/content_125_32399.htm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